最看到一个四川金鱼村的宋瓷展览,没想明白为什么突然那里有那么多的宋瓷窖藏?谁能解开这个谜团
谢邀,自唐以,经济发展南移,而宋以,北方战乱不止,四川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经济发达远离战乱。但随着蒙古帝在北方草原的崛起,四川成为蒙古与南宋的争夺焦点,持续战乱30年,期间许多巨富商贾达官贵人从四川取到三峡顺流下江南,而逃难时不便携带瓷器这种笨重易碎物品,在这种兵荒马乱时期埋藏的宋代窖藏就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普遍现象。
一有三种说法,最可靠的是商贸说。一位商人从景德镇,龙泉,进了一批精美的瓷器,正想拿到遂宁卖,哪知当时正直战乱,就匆忙的把这批瓷器用裸埋的方法埋于地下。800年后出土同时还出土了一个铜钟,上面刻着‘凤祥楼钱鑫’的字样,就是钱庄的意思。
日用瓷器成套且多重复,酒器花瓶香插很多。茶器,文具有而少且不大精美。讲解说埋得不深,有青铜器一件,可能是店招。推测是个儒商想着以后挖出的。
最,在成都博物馆里,一场名为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窑的展览正在举行。自全20家文博单位的350余件展品,46件一级文物150余件名品珍藏,还有大量宋瓷重要考古发现惊艳亮相。
是瓷器的故乡。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充满智慧的古人开始烧制陶瓷,创造出独属于方典美的原始气质。经过两千多年漫长蝶变,到了其美学巅峰宋。宋朝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辈出竞相创新。宋瓷以高超的制作技术极具艺术的审美,诞生了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的千古经典。
遂宁金鱼村窖藏的形成,与南宋末期四川地区战乱不无关系。人民大学教授李梅田认为,陶瓷主人为躲避宋蒙战争,而把手的宋瓷藏于地下。
经过与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镇宋代青铜窖藏遗址宋代书遗址出土器物的对比研究,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认为,遂宁金鱼村窖藏地点极有可能是古代书遗址。
郭学雷研究发现,两地出土的供器礼器等器物器形极为相似,并发现有大量的组合器物,属于书等场合的祭供器物。大量日用类瓷器的发现,也从侧面反映出宋代书集讲学祭祀生活等为一体的完整体系。
专家们认为,遂宁宋瓷应埋藏于南宋端三年1236年至淳祐元年1241年间,为了解南宋书祭礼器用特点的研究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但目前对遂宁宋瓷的认识才算是刚起步,研究永无止境。
事情得从1991年9月18日说起。当时遂宁金鱼村村民在自家的菜地里挖坑,挖到地下1米深处时,锄头碰到了一根铜条此为铜斗,至今其长柄上还留着锄头挖的豁口,顺着铜条两端继续挖掘,更多的铜器瓷器出现了,一个古陶瓷考古的重要发现由此揭开了序幕。
经过文物部门抢救发掘,出土985件,伴生有铜器18件,石雕2件,目前为我发现的最大一宗瓷器窖藏,浙江龙泉瓷器350余件,江西景德镇瓷器600件,为其大宗,另外,有少量河北定窖,陕西耀州窖及四川磁峰窖,广元窖的品。经鉴定,这批窖藏瓷器有家一级文物29件二级文物200多件三级文物500余件,不少为内外罕见。如龙泉窖仿官窖瓷的特征非常明显,不但印证了格古要论在官窖条记载伪者皆龙泉烧者,无纹路的真实可靠,而且为我们提供了龙泉仿官窖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青白釉梅瓶造型规整端庄,釉色莹明亮,纹饰清晰,完整带盖,在以往的发现和外藏品均属罕见。青釉荷叶盖罐,过去一般被视为元代作品,而遂宁窖藏的出土,推翻了过去的定论,为目前内为仅见。这批窖藏瓷器器型丰富,主要有罐簋尊瓶壶执壶水注水盂笔洗粉合灯炉碗盘碟洗钵盆杯盏器盖等数十个品种。以青瓷青白瓷为大宗,另外少量白瓷和黑瓷器。集展示了南宋后期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非凡的艺术成就。
南宋后期,蒙古铁蹄闯入了天府之。长达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使这块繁荣富庶的土地横遭蹂躏,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富家大户在逃难前将珍贵的器物埋入窖藏,一去不返。20世纪,这些窖藏陆续被发现,大量精美的瓷器金银器青铜器等文物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些窖藏文物是镌刻着宋代记忆的文化遗,传达出那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审美倾向与普遍情感。瓷器形象素朴颜色雅淡,与当时兴盛的水墨山水画具有相似的艺术趣味;金银器失去了唐代器物浓烈的异域色彩,更多地体现出清丽简约的风致;而广泛出现的仿古器物则是北宋思想界复古风潮的物。这些器物融合了宋代士大夫文人与市民阶层不同的审美情趣,于寻常展现精致,于淡潜藏韵味。它们再现了蒙元入侵前夜宋代人日常生活的艺术,它们也将触发您对于文化优雅传统的一缕乡愁。
宋瓷以单色釉著称,崇尚素雅,寻求自然意境之美,又以釉色取胜,选料精细,是要将其做到瓷如玉的水,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不谋而合。
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大瓷梅瓶
盖径4.3,盖高3;
瓶口径3.8 ,腹径16.7,
足径9.4,瓶高32.2;通高33.3
梅瓶由瓶,盖,两部分组合而成。盖母口,顶,直壁,外撇口。顶盖略弧,口微外撇,唇较窄,盖顶划箅划卷草纹,釉面开片密集。瓶为子口,直口,唇,短颈,颈部曲折,溜肩,外壁有一圈凸起。瓶体修长,形体略,隐圈足,足圈较宽。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刻划花纹,地纹为箅划花纹,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和缠枝莲花,缠枝牡丹位于上腹部,缠枝莲花位于下腹部。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凸起。纹饰两端各有两条浅弦纹。白胎略泛黄,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口颈部以下荡釉未满。釉色青白,积釉处淡青温润,釉层光洁。足部及外壁未施釉处呈淡橙色,内底有窑渣粘连,并可见少量黑褐色灼斑,有较为明显的切削修整痕迹。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无论在出土瓷器还是内外传世品都属罕见。
青釉荷叶形盖瓷罐
口径23.5,腹径31.7
足径16.1,通高31.5
瓷罐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荷叶形盖,盖边沿起伏作荷叶卷曲状,弧顶,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圆唇。罐母口,直口,尖唇,唇下切削成斜沿。短直颈,圆肩,鼓腹,足胫处略内收,圈足,圈足内底再作一内凹式足圈,外墙斜削。胎骨厚重。除唇部和圈足外圈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色莹润,釉面光洁整。口沿盖内沿圈足足端等无釉处呈火石红色,圈足圆整,足端可见明显切削修整痕迹,未施釉处有少量的窑渣粘连。这件荷叶形盖罐是龙泉窑梅子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釉色柔和淡雅,洁净莹,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真正达到了陶瓷学千百年追求的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理想境界。有学者认为荷叶形盖罐有贮酒的功用。荷叶形盖罐多于元代龙泉窑,宋代品仅见于金鱼村窖藏,故极为珍贵。
青白釉凤首流瓷水注
口径2.9,腹径8.9
底径8.1,高9
瓷,轮制。直口,圆唇,短颈,圆肩,直腹微鼓,腹部可见一道较为明显的细凸弦纹。底,外圈修整出一浅环带,底部不太整。曲流略折,流上堆贴凤首,以褐釉点彩描画凤目。曲柄位于肩部,柄部刻画三道凹弦纹。白胎,青白釉,积釉处呈青绿色。外壁施釉至底部,内壁施釉仅及口颈部。外底外圈有两处灼烧痕迹。水注是文房用具,原名砚滴,用为砚池滴水。青白瓷水注莹缜如玉,成形随意,此水注宛若壶,凤流曲柄,釉色淡雅,是一件做工精巧的文房雅器。
青白釉印花双鱼纹芒口瓷碟
口径10.8,底径7.1,高1.9
瓷,轮制,印花。圆口,方唇略斜,直腹较斜,腹底相接折幅较大。底,内底略向上凸。施青白釉,釉色多较为青绿,少数颜色略淡,而且一般为内壁颜色较为青绿,外壁颜色较浅淡。少见开片纹。芒口较宽,为内侧略窄而外侧略宽。芒口内侧口沿下有一圈较为明显的积釉。足底刮釉。内壁装饰模印花纹。主题纹饰双鱼纹位于碟底,衬以水波海涛纹或荷花纹;辅助纹饰位于碟的内壁,内圈为三层细密的花瓣纹,外圈为连续回纹,间隔单弦纹。双鱼各朝一方,鱼纹较细长,鱼身上有两道鱼鳞纹。间间隔两道同排并列的海涛纹,一道为4层波涛,一道为3层波涛。水波纹多为涡状。 此碟所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尽收在一幅的图案里。反映了宋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观念与生活情趣。
青釉斜直腹斗笠瓷碗
口径16.3,足径4.5,高5.7
瓷,轮制。敞口,尖唇,斜直腹,圈足。外壁口沿下多均有较厚的积釉,釉面突起。内底心和足底心均呈鸡心状凸起。白色胎泛灰,胎骨略显厚重,通体施梅子青釉,口沿处釉色青黄,釉面光洁滋润,外壁有一针眼。圈足不甚圆整,足端未施釉,呈浅酱色。斗笠瓷器碗为饮茶用具,除龙泉窑外定窑景德镇窑都有生。斗笠碗最大的特点是有比较薄的胎。薄胎瓷是受金银器的影响而出现的。从唐代开始瓷器不断尝试减少器物胎壁的厚度,以使瓷器具有金银器的轻薄质感。
青釉三足鬲式瓷炉
口径16.3,腹径17.3,高12.6
瓷,轮制,斜盘口,圆唇,短直颈,鼓腹较扁,口径与腹径相若,三锥形足。肩部有一浅凸棱,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三角形凸棱,略有弯曲和起伏,从肩部延伸到足部。足部与腹部可见接痕一圈,足端。内底可见螺旋纹。胎骨较为厚重,整个器物造型端庄规整,不见胎色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较厚,釉面光洁莹润,仅口沿处可见两道隐约的开片纹路。凸棱和器体折棱处均显出较为明显的浅白色。足端未施釉,呈火石红色。鬲式炉是宋代较为常见的仿古器形,但以龙泉窑梅子青制品最佳。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釉质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为时人所喜爱。